物價上漲超有感!CPI 創近 10 年最大漲幅,通貨膨脹是什麼?

 


咖啡每杯多 10 元、衛生紙每串漲 2 成!過去一年,從麥當勞、王品等大品牌,到飲料、清潔用品等民生必需品,無一不漲價。而導致各行各業如此「有默契」一起漲價,背後的原因就是 「通貨膨脹(inflation)」。


根據《經濟學》的定義:

通貨膨脹是指「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,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」或是「等值的貨幣,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」。

簡單來說,就是同樣的商品,但一年比一年貴,比如去年麥當勞大薯要 45 元,今年變成 48 元。

但是像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(Louis Vuitton)、香奈兒(Chanel)等,商品的價格一、兩年就會調漲一次。

由於只有單一品牌漲,其他產業的產品,價格沒有變化,所以不算「普遍」,因此只是漲價,不是通貨膨脹。

只有具備「普遍」「持續」和「顯著上漲」等特徵,才能稱為通貨膨脹。

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稱為通貨緊縮(deflation),顧名思義,就是同樣的商品,但價格一年比一年便宜。

近年的日本就是典型的通貨緊縮,由於民眾只想存錢,不想消費,產品因為賣不出去,只能降價求售。雖然東西變便宜了,但若企業不賺錢,發不出薪水,最後還是影響到民眾的消費力,所以通貨緊縮對一般人來說未必是利多。

通貨膨脹的成因:需求大於供給、成本上漲

通貨膨脹的發生原因,《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》分為幾種:

第一種、「需求大於供給」的需求拉動型(demand-pull inflation):

最近「一蛋難求」的現象就是一個例子,大家都買得起,但蛋的數量有限,所以蛋價上漲。

第二種、成本推動型(cost-push inflation):

因為勞工薪水、原料價格等成本上漲,帶動最終商品漲價的類型。

比如最近路易莎連鎖咖啡漲價,原因是原物料、人力和運輸成本上揚。

《衛報》(The Guardian)指出,巴西最大咖啡豆生產國遭遇20年來最強霜凍,研磨咖啡的阿拉比卡咖啡豆,批發價格上漲 70%,用來生產速溶咖啡的羅布斯卡咖啡豆也漲了 60%。


另一方面,疫情導致供應鏈斷鏈,2021 年集裝箱的運輸成本飆升 240%。

根據《食品雜貨》(The Grocer)的調查,英國超市架上 100 餘種咖啡,價格全部調漲!漲幅最高的品項,漲了 1/3,最少的也上升了 4~6%。

再加上美國浮現的「大離職潮」,企業不得不加薪來留住或雇用員工。這些增加的成本,反映到商品價格上。


2021 年台灣通貨膨脹率 1.98%,創 13 年來新高!

台大國企副教授黃志典指出:

一般是以「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,Consumer Price Index),一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,作為計算通貨膨脹率的依據。

舉例來說,台灣 2021 年1月的 CPI 是 103.08,2022 年 1 月的 CPI 是 106.01,那這一年的通貨膨脹率就是(106.01 – 103.08)/ 103.08,等於 2.8%。


大體而言,2~3% 的通貨膨脹率,對民眾最無痛,也對整體經濟有益。

因為通貨膨脹率穩定、小幅度地上漲,有利經濟成長;企業看見景氣變好,更願意投資,雇用員工;而利潤提升,員工才可能加薪;有錢買東西,經濟又成長,實現正向循環。

《經濟學》把這種情形,稱之為潛進型通貨膨脹(creeping inflation)。


台灣 2021 年的通貨膨脹率為 1.98%,是13年以來新高!

但仍屬於較健康的通貨膨脹,不用過多擔心。

而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,台灣近 10 年(2013 年 1 月~2022 年 1 月)的通貨膨脹率都沒超過 3%,平均的通貨膨脹率只有 0.96%。


另一方面,台灣 2013~2021 年的經濟成長率都大於通貨膨脹率。

換句話說,只要企業把經濟成長的成果,反映到員工薪資上,通貨膨脹引發的物價上漲,可以和加薪幅度抵銷。


過去一年,受疫情影響,世界各國大多屬於溫和通貨膨脹(walking inflation),就是通貨膨脹率在 3~10% 之間。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,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)的調查,44 個國家的平均通膨率是 6.8%。

其中 9 成低於 10%,包含美國 7.5%、加拿大 6.5%、英國 4.9%%。一旦通貨膨脹率飆升到兩位數以上,就變成急遽的通貨膨脹(galloping inflation),50% 以上就是惡性通貨膨脹(hyper-inflation),比如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是 50.7%。

行政院主計處統計,2019 年薪資中位數為 49.8 萬,2020 年薪資中位數為 50.1 萬,薪水成長 0.48%,但 2020 年的通貨膨脹率卻是 1.86%,薪資漲幅跟不上通貨膨脹率。

這也是明明通貨膨脹率不高,大多數台灣人卻感覺物價上漲的原因。

《華盛頓郵報》(The Washington Post)預期,如果疫情愈來愈穩定,通貨膨脹率會在 2022 年底逐漸回穩;台灣中研院經濟所則較不樂觀,認為今年(2022年)通膨風險升溫。


《富比世》(Forbes)雜誌提供 3 種方法,對應通貨膨脹:

1. 股票:

通貨膨脹的部分原因,是公司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因此,購買企業的股票,能把通貨膨脹的影響降至最低。

不是通貨膨脹對股市有利,而是企業有定價能力,所以股市表現通常會優於通貨膨脹。


2. 硬資產(Hard Asset):

原物料的上漲,常導致通貨膨脹,所以投資硬資產,像是金屬、能源,等於物價飆漲的同時,你的資產也飆漲,如此就能有效避險。

觀察疫情中原物料的價格,會發現石油只在疫情大流行之初下跌,之後一路飆漲。如果在低點買進,獲利有機會遠高於通貨膨脹率。


3. 房地產:

通貨膨脹多半會帶動房價和租金上漲,所以投資房地產的回報多半會大於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。根據房地產公司雷德芬(Redfin)的調查,2021年美國租金上漲14%,紐約(New York)的漲幅甚至高達40%。

永慶房屋統計指出,除了新北市房價成長9.4%,其餘縣市的漲幅都在一成以上,台南更漲了28.6%。

來源: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64720 


留言

熱門文章